只會把報表嘟給主管自己看,或講一堆數字卻與經營狀況脫鉤?
財務報表好像有字天書,阿拉伯數字都認識,就是不知道代表的意義?於是財會人員,有心的,會挑幾個數字報告,例如營收、毛利、費用和淨利;無意的,制式報表裝訂很美觀,送交主管麻煩自己看。果真如此,財會人員的價值何在?
「分析意義」指的是針對企業自身與所處環境的營運狀況,收集相關的營業績效與財務資訊,採用適當的方法整理分析與得出結果,以提供給使用者與決策者做為參考。財會人員只會紀錄編表,疏於分析比較,公司雖然擁有巨量的營運資料,卻無法從中萃取有用資訊,就如同雞肋,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。
維特認為分析的方法可分為財報分析與經營分析,前者聚焦在財務報表的專業分析,後者則廣泛地針對企業與外部客戶、同業、供應鏈與產業環境之間的交易關係與對應態勢的判斷。
財報分析方法較為固定,其中,靜態分析包括共同比率分析、各項財務比率分析等;而動態分析則包括比較分析、趨勢分析等。
至於經營分析的方法較為彈性與多元,其中,內部分析涵蓋損益兩平分析、杜邦分析等;而外部分析則包括同業比較分析、競爭環境分析等很多手法。記住,數字是死的,經營才是關鍵。經營分析重於財報分析!
但分析也有其限制:
1.會計期間:企業經營是持續的,但財報分析有其截點,導致某些資訊不夠完整、精確。透過期後事項揭露,可以補足資訊的真相與趨勢。
2.貨幣評價:貨幣表達會受到物價、通貨膨脹等影響,產生部分扭曲。公司透過曝險政策、曝險部位、避險機制、避險工具的採用,可以反映匯兌風險。
3.成本原則:大部分交易採用歷史成本入帳,時間愈久,與市價或淨變現價值的背離愈嚴重。透過評價與重估的機制,可以讓資產負債貼近市場價格。
4.估計判斷:折舊、呆帳、售後服務的會計處理採用估計判斷,方法不盡相同,結果就會有所偏差。基於記帳成本的考量,會計估計有其必要,只要保持政策一致,不刻意變動扭曲,就不嚴重影響分析結果。
5.數字量化:很多未能量化的效益價值無法在財報中顯現,例如內部優秀團隊、健全管理、技術能力;外部產業趨勢、危機風險等,都必須借助經營分析技巧,避免決策時產生了盲點。
6.管理窗飾:管理者刻意優化或掩飾真確數字,誤導使用者與決策者的分析判斷。財會人員秉持操守與專業,針對員工或部門有意或無意的數據、資訊操弄,必須交叉分析、真實表達,以捍衛真相,避免假帳、內控的危機發生。
7.資訊取得:某些財務、經營相關數據或資訊的紀錄不完整,或不具備所有權,導致分析有所缺漏。透過統計、相關性分析等多元模組,盡量讓分析的資訊貼近事實,有利決斷或推斷的進行。
8.資訊信度:部分同業資訊與產業資訊取得困難,或可信度有所疑慮,也會影響分析的結果。透過第三方管道、專業研究機構、資訊資料購買,可以提高數據效度與信度。
財報數字都是已經發生的落後與狹隘資訊,針對易變、不確定、複雜與模糊的未來愛莫能助,反而讓企業過於執著歷史資訊,怠惰於臨機應變的對應與調整,誤導企業逐步走向敗亡。
經營分析則以財報數字為基礎,融合企業經營資訊與產業環境趨勢的分析計算,獲得企業營運績效的原因與策略目標的對應調整,永續地達到精益求精、獲利成長的目的。
【驅動力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】
官網:www.dfadvising.com
V005
竭誠為您服務!
Comments